民国期间的大诈骗案,首领居然是个女文盲!
日期:2023年5月30日
1946年7月间,武汉发生了一起“张五婆大骗案”,诈骗金额达13亿元之巨,受骗人数直接间接达数千人之多,不仅轰动武汉三镇,而且传遍当时的全国各地。诈骗案的主犯张五婆,是一个没有职业,没有资产,没有文化,没有权势,而又年过50的老太婆。
张五婆
张五婆夫家姓张,娘家姓冯,户口上名为张冯氏,湖北黄陂人,住在汉正街祥和里7号。其夫张中健,是黄陂张家大湾人氏,原在汉口开设裕德衣庄,歇业已8年,家道衰落,不得已在利济路摆“测字推卦”摊骗人取财维生。
张五婆,矮小的身材,小脚,梳妆打扮得干净利落。她平日走东家串西家,为张家办喜事,为李家办丧事,“热心快肠”;这家接媳妇,那家生小孩,她周情答礼,也面面俱到,成为街道里巷之间的一个兜得转、吃得开的人物。其实此妇是心机深密,老练圆滑。
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张五婆也带着日伪时期的社会习性,与当时胜利复员的社会环境一拍即合,就成了一个不用广告的骗子手。
张五婆大骗案不是她一个人干的,她有着一批的同伙,逐步形成个诈骗集团。张五婆的一个重要同伙名叫王翼飞,当时32岁,湖北汉阳五岭岗人,沦陷时期曾当过日伪军的少校副官。其妻王赵氏,山东人,口齿明快,擅长交际。
抗战胜利,王翼飞从伪军出来以后,穷得是一穷二白。后来,夫妻二人靠邀会、标会、代人存放款、诈骗起家,购置汉正街凌云里房屋,室内陈设华丽。王翼飞身着西装革履,出门乘坐自备新人力包车,举止极为阔绰,曾以一部分存款投入大中企业公司,担任该公司协理。
诈骗
1945年底,经邻居朱王氏介绍,王翼飞和张五婆相识,由于双方都是邀会、存放款的老手,语言投机,互相结纳,互为会首。
王翼飞的气派非凡,又有一个大中企业公司协理的职衔,王妻赵氏又打扮得花枝招展,能说会道,有着更大的号召力。王与张五婆合谋后,王要利用张五婆的社会力量,张要利用王在外面的交际场面,自然一拍即合,形成一个诈骗集团。
张五婆大骗案中,还有一个得力的“干将”,是个吃斋的女人,名叫刘汉斌,人称“刘师兄”(也有称为“二师兄”), 住在汉正街光裕里。这个名义上的斋姑,却颈带金项链,手带金镯子,招摇过市。
刘汉斌在外面交际很广,经常有一些身穿国民党军官服的人跟随着她。刘原来是从“邀会”、“标会”中与张五婆结识,后来为张五婆代收会钱、存款,从中取利。她在外面收存款利息1分到1分半,存入张五婆处,则提高为2分到3分。刘还请了一个管账人为她记账。
张五婆的党羽,还有“十姊妹”,其中有汪大姐、韩二姐、陈三姐、杨四姐、柯五姐、刘六姐、俞七姐、孙八姐、黄九姐、吴十姐。她们多是中年妇女,在标会上与张五婆结识。
张五婆对她们装出一副十分关怀的样子,她们家中有事,张五婆不仅为她们出主意,还亲自动手给她们帮忙。特别是她们家中有急需用钱的时候,张五婆出面代办邀会,或是将其他的会款,暂时挪借。于是她们结拜为十姊妹,同时拜张五婆为“干妈”,成为张五婆“邀会”“标会”诈骗的心腹爪牙。
“邀会”、“标会”,是旧社会武汉民间自发的一种借贷、存钱方式。刚开始时是带有互助的性质,标利很低。但是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由于国民党的官吏劫收分赃,贪污横行,压迫人民,扩军内战,造成恶性通货膨胀,货币不断贬值,物价一日数涨,有钱的商人乘机兴风作浪,囤积居奇,巧取牟利。而劳动人民日夜辛苦,换来的几张纸币,未过几天,就变得不值钱,难于买进生活必需品。社会上人情冷漠,劳苦人民有了困难,借贷无门,人们不能不寻求其他途径,以应付这种局面。于是,“邀会”、“标会”方式,就更加广泛盛行于全市的街道里巷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