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两把传世古琴 两段知音缘

日期:2012年5月25日

长满“断纹”的木头,老象牙做的琴轸、雁足,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古琴,竟然是宋、明时代传下来的“文物”。日前,记者得以在武汉古琴前辈、古琴大师陈树三弟子金德华老师家里目睹了这两把传世的古琴,更得知古琴背后的传奇故事,遥想当年老琴家们的音乐情义。

imge

初识

大师陈树三送她明朝古琴

17岁那年,还是“资本家”女儿的金德华踏入古琴大师陈树三老师家,一下子就被古琴的声音吸引了。“有一种奇怪的感觉,跟其他的音乐不一样,听起来飘飘然的。”注意到这个姑娘,陈树三先生立刻问她,“小姑娘,想学古琴吗?”还给她放了一段卫仲乐的《阳关三叠》,这也成了她学习的第一支古琴曲。“那个年代,有几个人知道古琴啊。”如今已70多岁的金德华回忆起与古琴结缘的第一刻,仍然满脸放光。

也许是因为“知音难觅”,古琴大师陈树三先生竟然主动“招徒”,还让她写下“保证书”,不迟到、不早退、认真学琴不放弃……后来,陈树三先生带过的20个学生里,只剩金德华和另外一位同学刘庆义坚持了下来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夜深人静,金德华点着蜡烛弹古琴,古琴声音穿透力强,传得悠远。“我父母都嫌我吵。”

过去,古琴是不卖的,只代代相传。作为陈树三先生的得意弟子,金德华曾经受到老师赠送的两把古琴。一把是明代宁王朱权曾使用的古琴,名“曲仙”,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摔断。另外一把,金德华使用至今,叫做“松风水月”,这一把古琴,有人曾给金德华估价千万。

琴缘

“180元”偶得宋朝古琴

“人家说500年一断,木料上的断文显示的正是古琴的年龄。”金德华向记者展示了她那把“松风水月”上的“断纹”,像水波一样,所以也叫“流水断”。一把古琴,穿越几百年,经过不同的朝代、历经战火,辗转传递,至今竟然仍能发出苍凉悠远的琴声,可谓奇迹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金德华曾经花费180元从一位落魄老先生那里购得一把宋朝古琴,“刚见到琴时,我心凉了半截,用一块破布裹着,没有琴弦,脏得要命。”老先生说,“姑娘,我劝你买下,这绝对是把好琴。”语气甚是不忍。现在,这把琴成了金德华的宝贝,据行家估计,这把宋琴年代更久远,价值超过“松风水月”。尽管有人开价千万,金德华一直舍不得卖。

金德华介绍,几十年前,古琴几乎无人知晓,是一门被遗忘的乐器,所以她今天拥有的两件“让人眼红”的古琴,得来时却全是因为“情分”或“缘分”。陈树三先生收徒弟、赠送古琴,都不收钱。为了在文革时保住古琴,他曾下跪“留琴”,其他家产都不要。时隔几十年,传世古琴身价不可同日而语,古琴大师们却已然不在。

伯牙子期“高山流水”的传世故事,让古琴与江城结下不解之缘,武汉古琴界也涌现出黄松涛、陈树三、范文远、王忠贞等前辈大师。“上世纪50年代,全国弹古琴的恐怕都不到一百人,很萧条。”金德华介绍,为了弘扬古琴文化,上世纪五十年代,几位前辈曾在如今的江汉公园举办了第一场简陋的古典音乐演奏会,之后也经常举办一些雅集。但古琴毕竟“曲高和寡”,学习起来费时费心,长期以来都很“边缘”。金德华说,古琴是一种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乐器,一学几十年,没有止境。琴社希望将古琴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结合起来,迎合忙碌的现代人的身心需要。

来源:荆楚网

神州乐器网讯